中国金融:财险产业链生态及车险公估出路——钱兵 陈功

1271116800

 

财产险业面临转型的重大压力

车险经营持续亏损。根据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9年保险公司利润总额为530.6亿元,而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141.7亿元,行业主要依靠投资来维系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1998~2008年,国内财险市场年均增长16.6%,其中机动车辆市场年均增长20%,比重由1998年的56%上升为2008年的73.8%。同时,车险市场的手续费和赔付率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6~2008年,财险公司承保利润分别为-67.73亿元、-170.3亿元、-125.5亿元。2008年我国财产险平均综合赔付率创历史新高,达到60.7%,除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及汶川大地震造成非车险赔付率居高外,车险平均赔付率高达61.47%。处于核心业务地位的车险亏损,连累财产险总体经营效益不佳。

车险亏损的产业链原因。一是高成本市场竞争的粗放经营。保险公司同质同构的恶性竞争,是车险亏损乃至财产险业整体经营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恶性竞争的突出表现是竞相直接与间接降费。保险公司为市场竞争支付高额代理手续费,也是推高经营成本的因素之一。某些专业代理公司根据不同手续费率“出售”不同质量的业务,潜规则下保险公司不得不高价购买优质业务。二是高比例虚假赔案的利润吞噬。除核保不严、承保质量低下导致赔付率升高外,日益猖獗的虚假赔案,是推高车险赔付率并导致产业链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据调查,2008年车险平均赔付率超过60%的背后是约30%的虚假赔案,表现出某些被保险人、汽车修理厂恶意欺诈的行径、公估人职业道德操守的缺失以及保险理赔的腐败。

保险公估市场风险的骤增

保险理赔从服务外包到自建队伍的波折。2003年深圳保险公司与公估机构展开车险理赔服务外包模式的探索,其经验很快得到行业认可并推广。为满足车险公估的巨大需求,专业化经营车险的公估机构出现。2004~2008年的五年间,车险公估年均增长172.8%。但最近三年保险公司与公估机构合作的态度趋于保守,自建理赔队伍减少委托数量,同时降低对公估机构合作的授权。2007年较大规模财险公司理赔业务委托公估机构平均只占总量的15%~20%,2009年降至10%以下。自2008年下半年起,平安、太保等较大规模公司开始加强自身理赔队伍建设。合作方式也由曾经的查勘定损全包变为部分委托,进一步收缩了公估市场及对公估机构的授权。目前仍然采取服务外包模式的一般为小型保险公司,但其有限的总量规模无法帮助公估业摆脱庞大资源闲置的困境。

服务价格持续下降逼窄公估行业生存空间。伴随公估市场高速增长的是服务价格的持续下降。2005~2009年车险公估案均价格分别为300元、233元、212元、160元、110元。理赔服务被保险公司分解为查勘定损分离模式后,车险公估案均价格比例分解,公估机构除了给保险公司提供人力资源与大批查勘车辆的投入外,基本没有利润空间。服务价格持续下降,而公估机构刚性成本难以降低,生存的维持也就只有降薪一途,这给公估机构队伍的稳定造成影响,同时引发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

公估资源深度套牢于车险。2003年理赔服务外包,吸引大量资源投向车险公估,使2004年成为公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年公估机构增设67家,以58%的增长率创下机构增设的高峰。随着2006年5月交强险出台取消车险千元绝对免赔额,理赔案件数迅速上升带来2007年车险公估发展的第二次高峰。2004~2008年的五年间,车险公估带动公估市场整体88%的高速发展。

扶摇直上的繁荣表象透露出行业发展不可持续的脆弱本质。至2009年,保险公估业超过2/3的资产资源压在车险公估低端市场。盲目追风的资源投入,非品质、非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价格搏杀,酿下公估机构的苦酒。据《2009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保险公估业实现营业收入11.31亿元,同比负增长0.96%。(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10年第7期)

来源:http://www.cnfinance.cn/magzi/2010-04/06-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