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开创共享经济下的大病救助新模式
“截至2016年6月29日,e互助已经成功帮助110个不幸家庭募集了2163余万元。通过特殊的机制和全公开全透明的运作,e互助开创的共享经济下的大病救助新模式,可以作为国民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公益互助平台e互助创始人雨乔说。
据悉,e互助是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网络互助保障平台,主要汇聚社会力量帮助广大普通家庭抵御大灾重病风险,目前有超过50万会员选择加入。日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雨乔进行了采访。
中国经济导报:e互助作为互联网公益开创者,自2014年7月份上线以来掀起一股“互助热“,各家互联网公益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那么,您创立e互助的初衷是什么?是否达到了您预期的效果?
雨乔:事实上,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目前癌症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最新数据披露,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已上升至265/10万。像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基本医保虽然覆盖广但保障水平十分有限,而商业保险的覆盖人群也非常有限。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暴露在重大疾病的风险之下。而e互助的成立,就是为了让更多遇到困难的普通人得到帮助。
移动互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也创造出很多奇迹,e互助正是在移动互联大潮下诞生的颠覆传统的创新公益保障模式。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一方面信息不再是封闭无效,另外一方面小众长尾需求逐渐变成了普遍需求,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聚集闲置的社会资源,并且重新高效匹配。e互助是互联网环境下所催生的新事物,也是共享经济下的时代产物。将传统小范围的互帮互助线上化,打破地域限制,基于共同需求,为分散同样风险,构建一个聚集全社会的相互保障的网络社群。在e互助平台上,现已汇集了50万线上用户,为不幸会员家庭进行均摊式互助。
e互助是由泛华企业集团发起的公益品牌,旨在回馈社会,本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宗旨,开创了共享经济下的大病救助新模式,更加专注于家庭风险管理领域,以全新的模式来解决社会保障问题。e互助平台致力于将保障与爱心完美结合,力图编织一个覆盖所有中低收入家庭抵御大灾、大病的保护网,成为社会保障体系补充之一。
中国经济导报:e互助的公益性质的灵感是否来自于时下流行的众筹模式?是否有盈利方面的考虑?
雨乔:e互助有别于网络众筹。e互助跟现在网络流行的公益众筹不一样,公益众筹特点在于捐赠人不需要任何回报,捐赠人和被捐赠人实际上也没有关联。而在e互助,所有会员之间订立契约关系,为未来不确定风险发生对象共同发起互助。也就是说,虽然e互助会员每次互助支付是无偿的,但未来自己万一遭遇不幸,同样可以获取其他会员的义务捐助。e互助定位为一个公益互助平台,对互助服务暂未考虑盈利,未来精准场
资料图片景的把握才是王道。依靠更加鲜活的场景、更强的社交关系,打造高频的服务模式是共享经济可行性的考量基础。目前,消费者已经从价格敏感走向价值敏感,共享经济的自身商业闭环必须依靠事后服务评价实现闭环和未来的引流。
e互助的账户是委托第三方银行机构进行监管,平台方不会插手管理,同时全程透明的程序可以随时让资助人和受助人查询到每一笔资金的准确信息,资助人的病案、具体信息也是可以查询的,这才是公平、公正、有保障的。
中国经济导报:在互联网公益创新模式还不成熟的目前,您希望哪些国家政策能够对这种新模式进行支持或者规范?
雨乔:相对于政策扶持,适当的监管和监督其实是更好的方式。一个新兴的领域,还没有成熟的规范和规则,需要全方位的监管来保障行业的规范性,所以针对互联网公益,我更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法律规章来进行规范,确保行业的规范性和公平性,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http://www.ceh.com.cn/ep_m/ceh/html/2016/07/08/B01/B01_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