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互助CEO雨乔: 网络互助考验风险管理能力

1468972800

 

在共享经济的新模式下,公益也有了更多新的可畅想空间。e互助所开创的“大病救助新模式”便是共享经济的产物。

e互助是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网络互助保障平台,主要汇聚社会力量帮助普通家庭抵御大灾重病风险。据平台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50万会员选择加入,成功帮助了117个不幸会员家庭。e互助CEO雨乔在接受《民营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e互助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受到重大疾病冲击的普通人得到帮助。这两年来的实践运作,e互助已经彰显了其社会功能。”

颠覆传统:搭建契约条件下的公益

记者: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颠覆的时代。互助平台的出现,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传统模式的颠覆?

雨乔:互助平台的出现,显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公益模式。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一方面信息不再是封闭无效,另外一方面小众长尾需求逐渐变成了普遍需求,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聚集闲置的社会资源,并且重新高效匹配。作为互助行业的首批开创者,e互助是互联网环境下催生的新事物,也是共享经济下的时代产物。

记者:依托于互联网的互助模式跟网络公益众筹有什么区别?

雨乔:e互助有别于网络公益众筹。公益众筹特点在于捐赠人不需要任何回报,捐赠人和被捐赠人也没有关联。而在e互助,所有会员之间订立契约关系,为未来不确定风险发生对象共同发起互助。也就是说,虽然e互助会员每次互助支付是无偿的,但未来自己万一遭遇不幸,同样可以获取其他会员的义务捐助。

记者:这样看来,互助不仅是公益,而且还能给参与者于一定的保障?

雨乔:没错。从理念上来看,这种互助计划既借鉴了保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使参与者以很低的投入换取相对较高的保障,又让参与者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外多了一重保障。但碍于网络互助在国内还是新事物,市场教育还需一个过程。

探索实践:网络互助本质是风险管理

记者:作为互联网环境下的新事物,网络互助的本质及其运作模式也受到了质疑?对此您怎么看?

雨乔:自2014年e互助上线以来,社会上掀起了互助热潮,吸引了众多主体参与发起网络互助,互助品种也是五花八门。但我个人认为,网络互助的本质应该是风险管理,因而网络互助的经营主体必须要有足够地控制运营风险的能力,要对持续经营能力和财务稳定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和把控,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基础支撑和强大的后援支持。

记者:在普通民众最关心的资金安全和兑现保障方面,e互助是怎么做的?

雨乔:e互助采取银行托管,而且托管账户独立运营,会员充值资金全部用于互助支付。资金运用时,e互助会向托管银行提交相关材料,经验证后会由托管银行直接将钱发送到受捐者账户中,托管银行会定期出具托管报告,平台定期向会员公布。同时,支持会员随时在线查看自己在平台上发生的资金流水,充了多少钱、互助支付了多少钱、个人账户还剩多少钱等一目了然。

记者:这个行业要健康发展,急需解决哪些问题?

雨乔: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互助平台要获得长远的健康发展,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全公开全透明运作,消除信息不对称,切实保障会员权益对等公平。又比如,充分考虑资金托管方式或采取其他监管措施,解决资金聚集与管理问题,对于潜在存在的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监管部门应联合给予打击。

 

来源:民营经济报http://ep.ycwb.com/ipaper/myjj/html/2016-07/15/content_89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