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众筹遭遇信任危机e互助雨乔:网络互助有所不能筹
日前,广州市民林先生表示,最近看到朋友圈很多人都在转发众筹治病的募捐项目。“我也捐了几回,但心里总有些忐忑,不知道是否可信。”其实,当前公益众筹平台上,由于发布捐助的程序较为简单,缺乏鉴定过程,像林先生一样产生疑虑的人不在少数。
据统计,截至6月30日,我国互联网众筹平台已达414家。受监管政策及市场环境影响,目前414家众筹平台中,停运、倒闭或转型的平台至少有147家,约占平台总数的35.5%。
其实,在众筹概念被引入中国之后,不少尝鲜者收获到了先发的红利,积累了一定的平台规模。此后,国内资本发现众筹工具不仅仅适用在文化和硬件,当它与股权和金融等领域发生碰撞后将会激发更大的利益空间,天生逐利的资本将筹东西的边界推广到无所不筹,并且给这个市场留下了众筹被“玩坏”了的口碑。
而当下火热的网络互助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经历快速发展期后,互助平台如雨后春笋,但也出现许多噱头化营销,有的互助平台推出“手机爆屏互助”、“扶老太太互助”等。对此,网络互助行业开创者e互助的CEO雨乔说道:“网络互助应该有所不能筹。网络互助的本质是风险管理,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风险事件都能互助,不然就偏离了为老百姓抵御重大风险提供保障的本质,反而以低价格冲击保险市场,这些都违背了互助的本质和初衷。”
e互助CEO雨乔 雨乔还说,表面上网络互助是筹集互助金的过程,其实网络互助众筹的是特定的、单一性质的重大风险,并为其提供保障一种社会性公益行为。“有所不能筹”应是网络互助需要坚守的底线,否则不远的将来,网络互助也将落得“玩坏了”的口碑。 对于资本陆续进入网络互助市场,“1元加入”、“免费加入”、“高额补贴”、“现金返现”等价格手段也随即而来的情况,雨乔认为,“网络互助的用户是参与者,而不是购买者。互助不是保险,也不是商品;互助应该是公众参与、大众贡献的。如果把网络互助当成商品买卖,这让本身具有情怀性、公益性的网络互助情何以堪,更有非法集资之嫌。更多是借互助之名宣传,打造眼球经济。” 据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医疗保障体系力度有限,难以覆盖所有人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这类人群的突出现象。基于这样的社会痛点,又为了避免公益与慈善等受多种制约的影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孕育了创新的公益互助模式。其中,e互助运营两年为137个不幸家庭筹集2537万元互助金,平均每个家庭受助近20万元。